牙疼非小事 感染危险重
——多学科协作成功抢救口底蜂窝织炎伴呼吸困难病人
近日,家住邢台市巨鹿县的王先生满怀感激痊愈出院。出院后,他逢人就讲:“千万别小看牙疼,真的会一不小心就要了命。”说这话的原因还要从他来河北省眼科医院急诊那天说起。
4月初的一天,口腔颌面外科值夜班的辛江波副主任医师突然接到急诊科打来的电话,“现有一病人从巨鹿县紧急转来,初步考虑口底多间隙感染,目前患者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只能端坐呼吸……”情况紧急,辛江波迅速赶到急诊室,眼前的情节让他的神经立刻紧张起来,患者半坐在诊室的检查椅上,整个面部、颈部严重肿胀,表面皮肤因张力过大已成暗红色,患者不能张口说话,只能用手势表达,一直指着自己的脖子表示憋气。随行家属告诉医生,患者几天前因为牙疼,在村里门诊输液,一直不见轻,昨天开始不能吞咽,今天下午连喘气都开始费劲了。经过检查,患者意识尚可,张口度只有一横指大小,口底肿胀明显,口内舌头明显抬高,双侧颌下、颏下、咬肌区、颈部全部肿胀,不能平卧。结合病史、查体,诊断为口底多间隙感染,病情危重,有窒息风险。向口腔外科李东振主任汇报病情后,立即请示医院总值班,绿色通道即刻开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抢夺战火速上演。
麻醉科陈蕾医生,侯云超护士迅速在负压手术间准备好麻醉药品和手术器械,李东振主任自接到电话,10分钟就赶到了医院,并立刻组织开始急救,二线值班的耳鼻喉科刘朝兵主任,韩振强副主任,麻醉科的李芳主任都闻讯赶到了负压手术室,合力抢救患者。患者气道被压迫的非常狭窄,同时张口困难,从口腔进行气道插管很难完成,患者的憋气症状越来越明显,情况危急,刘朝兵主任果断对患者进行了气管切开,过程顺利,接上氧气管后,患者缺氧状态得到改善,看着逐步恢复正常的血氧饱和度,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李东振主任和辛江波医生抓紧对患者进行口底多间隙感染脓肿切开引流,切开之后,大量的白色脓液从切口处流了出来。经过手术,患者第一步的手术抢救工作顺利完成了。
回到病房后,测患者血糖竟然达到21.2mmol/l,而且还是在两天没有进过食的情况下测得的数据,内科的郭哲医生会诊后,给患者用静脉泵降糖治疗,进行血糖监测,控制血糖的同时,调整患者全身营养均衡,以提高患者的抵抗力。根据细菌培养结果,结合药剂科贾佩佩医生的建议,术后给予了针对性比较强的抗生素治疗,同时进行每天两次的局部冲洗换药,每次换药都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经过多科室的共同努力,患者终于转危为安,感染症状得以控制,面部肿胀渐渐消退,术后1周拔除了气管套管,2周左右病情痊愈,顺利出院。
该患者抢救成功得益于医院急诊绿色通道的完善,以及各科室的迅速反应和成熟的抢救技能,整个抢救过程及时、流畅,对患者救治做到了快速、规范、到位。同时,也体现了河北省眼科医院对危重症患者抢救时的多学科密切协作,正是这种多学科的完美合作,才能把重症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科普知识
口底多间隙感染,是颏下间隙、双侧颌下间隙、舌下间隙等口腔颌面多间隙的感染,又称口底蜂窝组织炎。是颌面部最严重而治疗最困难的炎症之一,病情发展快,可压迫呼吸道。口底各间隙之间存在相互连通关系,一旦由于牙源性及其他原因发生炎症,十分容易向各间隙蔓延而引起广泛的蜂窝组织炎,舌体被挤压抬高、运动受限、患者多语言不清、吞咽困难,不能正常进食,肿胀向舌根部发展,则挤压咽腔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严重者呼吸短促,口唇青紫,甚至发生窒息的危险。同时感染可向纵膈扩散,伴有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体温可达39-40度以上,严重的可能出现中毒性休克。治疗上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大量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及时行切开减压及引流手术,出现呼吸困难,必要时要紧急行气管切开。口底多间隙感染多为牙源性引起,口腔内的龋齿、牙周炎、智齿冠周炎都是引起感染的因素,患有牙病一定要尽早治疗,去除病因。同时感染的患者多合并糖尿病等全身基础疾病,抵抗力较差,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监测和稳定血糖,加强全身疾病的治疗。
图文:口腔颌面外科辛江波